博時國際代總裁連少冬:在香港市場從初創期到上升期的蛻變
作者: Bosera 日期: 01/04/2022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余波中,隨著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設立機構的規定》及相關配套文件,第一批中資基金公司已抱著創業者的心態在香港踏上了海外發展的征程。
時任某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總經理的連少冬,是首批「探路者」的公募基金中少有的女性高管。
在國際國內資管行業從業多年,近10年後再次回到香港,中資基金香港子公司大多已走出經營的泥沼,連少冬也換了身份。這一次,作為博時基金(國際)有限公司代總裁,連少冬肩負的是發展壯大的重任。
從香港聯通世界
舉步維艱,是連少冬對於2008年那段「創業時期」的深刻印象。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給香港經濟帶來了較大沖擊,宏觀層面出口增長明顯放緩,內部需求萎縮,失業率上升;金融市場上,2007年10月底,恒生指數創下31958點高點後,出現斷崖式暴跌,到2008年10月27日最低跌到10676.29點,只相當於一年前的33.4%,創下本世紀以來的最大回撤。
「當時海外機構受到重創,沒有太多資金投資中國,而境內資金投資海外時也認為風險偏高,」 連少冬坦言,首批「創業者」面臨的困難遠比想象中大,但好在市場總是在動態變化的。
2009年,人民幣開啟了國際化進程,2010年進一步提速發展,與此同時,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也在不斷提升。2017年,MSCI宣布自2018年6月開始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MSCI ACWI全球指數。同一年,彭博宣布自3月1日起,納入中國綜合指數的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的最低流通規模分別將從10億元(人民幣,下同)提高到50億元和15億元。
2019年,彭博又宣布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從2019年4月份起納入BBGA。摩根大通也在同年9月宣布自2020年2月28日起,將9只中國國債納入GBI-EM,占比10%。
「中國資產納入國際指數中,帶動了海外投資者主動或被動增配中國資產,2018到2019年,投資中國的海外資金都是大漲態勢。」 連少冬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雖然對海外投資者投資調研帶來一定影響,但資金整體仍然看好中國。
憑借在香港積累起來的海外市場經驗,2012年博時國際開始嘗試以香港為跳板,打開更多國際市場。兩年內,博時國際分別於2012年在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2013年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完成機構註冊,為當地投資者提供跨境投資咨詢和全權投資管理服務,並與其他海外金融機構搭建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提供全面的資產管理服務。
經過多年的香港布局與經營,博時國際為全球投資者提供包括權益、固收及大類資產配置等類別的雙向及跨境資產管理服務,獲得多家海外主權基金、央行、養老基金、境外大型金融機構的委托,並成功在香港本地及美國市場布局了多只公募基金。博時國際的資產規模也已超過了100億美元,在中資香港基金管理公司中名列前茅。
目前,在韓國,博時國際如今已是市場最為活躍的中資公募基金,為韓國眾多一流大型機構管理投資於中國資產的資金,提供專戶服務,並與韓國金融機構合作為其當地發行的基金提供投顧服務,無論是資產管理規模和產品形態的豐富程度方面,都可比香港業務。連少冬介紹。
在美國市場,博時國際自2014年起就與美國金瑞基金合作,發行了首只跟蹤MSCI中國A股指數ETF,是美國市場上跟蹤該系列指數最大的ETF產品。去年1月,雙方再次合作發行境外首只中國科創50ETF。同時,公司還與歐洲著名金融機構安本集團共同管理著一只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在亞洲,博時國際與韓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阿聯酋等地區機構長期保持業務關系及溝通。連少冬透露,在中東等其他國際市場,博時國際也已經做好擴張計劃,未來將擇機進入新的市場。
在歷史機遇中建立優勢
外有金融危機,內有競爭劣勢,對於初到香港市場的中資公募基金而言,要在逆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並不容易。
2010年,中資美元債市場的崛起,讓博時國際看到了一個絕佳的發展機遇。與股票市場不同,中資美元債這個新的市場,讓中資公募基金有機會與海外同行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不僅同步建立業績紀錄,對中資機構的深入了解又給中資公募基金帶來天然優勢。
2011年,中資機構的第一個美元融資高峰到來,第二年博時國際即成立了海外債券團隊,發行了市場上首個投資中資美元債的公募基金,這也是首批開始從事亞洲美元債投資的團隊。此後,博時國際借助自身在固定收益產品、信用評級等方面的優勢,中資美元債產品的業績得到更多投資者認可,也逐漸在固定收益投資領域建立起獨有的優勢。
「博時國際的海外美元固定收益產品本身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團隊的穩定性、業績都是一面旗幟。其次,服務很多海外主權基金和養老金這類長期投資中國的資金,對他們的投資偏好有深入了解,在海外資金增配中國的情況下能夠獲得優勢。另外,博時國際的品牌也得到了海外主權基金的認可,因此業務增長很快。」連少冬介紹指。
在香港市場與外資公募基金競爭的過程中,博時國際的優勢也得到不斷強化。連少冬表示,如今,博時國際的固收團隊與外資相比實力也很強,不僅有服務海外投資者的經驗,還有很強的產品解決方案能力,運營、風控等中臺職能也獨具競爭力,為客戶提供超預期的產品和服務。
連少冬介紹指,博時國際與母公司博時基金之間也在投研、風控等多方面緊密合作。例如,博時國際的投資團隊能夠以參加投研例會等不同形式共享母公司的研究成果,還能夠依托母公司的金融科技技術,提升香港的系統等基礎設施。
博時基金是內地首批成立的五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也是中國最大型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21年末,共管理311只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8萬億元人民幣。
越開放,越發展
和其他中资公募基金一样,博时国际在香港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背后都离不开内地金融市场开放政策的支持。
中资公募基金的出海,正源自促进RQFII和QDII业务发展的初衷。2011年,金融市场开放又迎来新的里程碑,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进一步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在规定额度内直接使用人民币投资于境内证券市场。2018年进一步取消了QFII每月资金汇出不超过上年末境内总资产20%的限制和QFII与RQFII本金锁定期要求。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启动,彻底改变过去单向开放的格局,随后,深港通启动,互联互通更是从股票市场跨越到债券市场。“香港本土市场天然不如内地大,互联互通越开放,对中资公募基金的海外发展越是利好,”连少冬直言。
如果说过去十年,服务投资中国的海外资金是博时国际的主调,那么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理财通的落地,下一个十年,帮助内地资金走出去将成为下一个增长点。
连少冬非常看好跨境理财通带来的巨大商机,“大湾区居民约7200万,相当于10倍的增量,珠三角又是中国相对富庶的地区,居民理财观念比较强,能给香港的中资机构带来更广阔的客群。”连少冬认为,与海外基金产品相比,国内的公募基金产品有很大特色,包括多种形态,有些产品是香港市场所不具备的,随着大湾区居民跨境投资增加,将会推动整个香港资管行业尤其是香港公募基金的发展。
谈及香港市场的优势,连少冬指出,与国内公募基金生态相比,香港资管市场在产品与服务方面能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不一样的选择。香港一直是国际著名的资产管理中心,国际化程度高,比较优势突出。1999年末,香港资产管理规模为3.5万亿港元,而2020年末,规模已经达到34.39万亿港元,20年增长了超9倍。香港资产与财富管理业发展受惠于国际金融中心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包括金融服务业生态、高端金融人才库、与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一流资讯和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监管体制。
香港监管机构在对投资者保护力度、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绿色和ESG基金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海外长线资本配置中国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是资管机构和被投资产的可持续发展因素。在这方面香港的监管制度和行业实践都是和国际领先的。稳定和可持续也一定是我们内地投资者配置海外资产时的重要考虑”。与香港相比,内地的金融科技水平更高,无论是基金信息还是基金经理的观点都更容易以多种途径触达投资者,在投资者教育和投资服务方面领先于香港。连少冬认为,大湾区客户也将推动香港市场在这些领域的发展,而中资公募基金在相关领域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相信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锁定一席之地。
“未来,我们对互联互通的拓展抱有很大期待,我们会继续跟住市场的发展趋势,强化自身现有优势,同时补充过去没有精力做起来的业务。”谈及发展策略,连少冬如是表示。跨境理财通制度的推出,给予了中资资产管理公司一个与外资巨头同台竞技的机会。“中资资管机构拥有敢打敢拼接地气的本土经验,同时拥有对成熟市场的规范、文化和产品创新的深度理解,服务好内地客户出海投资是得天独厚的机遇,也是不可回避的责任。”
文章來源於《中國基金報》